原标题:轨交延伸、产业转型、人口激增带来大量商业需求 郊区购物中心营收增长超中心城区
■本报记者 周楠
去年底,宝山最大的购物中心龙湖宝山天街开幕,上下5层、14万平方米的面积,200多个品牌入驻,60多家餐厅、超大IMAX影院,开业至今人气颇旺,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北上海区域的商业空白。
无独有偶,同处近郊的闵行,新生代商业综合体也整体崛起。去年9月,超大体量立体化城市空间——万象城在吴中路开业,虹桥天地、仲盛、龙之梦热度不减,宝龙城、七宝万科广场依然人潮涌动,还有巨大体量的天空之城“天荟”在建……与传统商业相比,新增商业综合体更注重引入实体商业独有的体验式消费,打造混业经营。
人口激增为近郊商业提供机会
为何近郊商业综合体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?除了轨交延伸、租金相对中心城区较低,更重要的恐怕是对历史欠账的弥补,以及产业转型、人口激增后带来的大量商业需求。
比如闵行,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常住人口50余万,20年间激增200万,古美、七宝、莘庄、梅陇、虹桥等均是居住用地先于商业用地开发,早年商业供给长期不足。伴随产业能级不断提升,相应导入与吸引的常住人口消费能力不断提升,商业综合体火爆的背后是居民消费力的爆发,也是消费场景的转移回归。
与之类似,随着老工业区宝山的整体转型,商业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。全区建成开业的有万达广场、大华虎城、龙湖宝山天街、宝乐汇等大型商业综合体16个,其中商业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综合体4个。
根据 《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(2014-2020)》,全市规划15个市级商业中心、56个地区级商业中心。至2020年,本市规划商业设施建筑总量控制在7000万至7500万平方米,年均增长2.6%至3.6%。届时,若按照上海2500万人口来算,上海人均商业面积达3平方米,超过国际一般城市1.3至1.5平方米的平均水平。但商业分布明显不均。15个市级商业中心全部分布在上海600平方公里以内的外环线以内区域,地区级商业中心则是外环内19个,外环外37个。外环以外不仅没有一个市级商业中心,即便37个地区级商业中心放在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来看,也是比较稀疏的。